第二天上午,天上下着小雨,刘春无奈,只能将小晶晶留给前来替她看店的母亲,然后踏着几近溜滑的山道,义无反顾的登上了“蛤蟆山”……
简易坟前,刘春回想着当时因《老子》一书曾与赵悦闹过的别扭——
“四妹,你不该把它抛进树洞里,总该留个念想吧。”
“我看你真是着魔了,那我给大姐重买一本。”
“意义不同了呀!”
“这有啥嘛,你也说过午夜零时是个好时辰,莫伟天天盼的就是死生新旧的变换,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于本善还于本善,现在还有《道德经》陪着,他能重获新生的。”
“他毕竟是个以身心告别邪恶,回归本善的迷途知返者,我觉得他应该得到认可。要不是走上邪恶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原本有个多好的家啊!”
“莫伟的名字消失了,从此了断了人世间一切不管是他给别人的情仇,还是别人给他的恩怨。但大姐,我还是要再说你一句,你太善良了,善良得让人难以理解又不忍伤害,善良得叫人不放心。”
……
回忆加重了刘春的心事与凄苦,她含着泪水望对孤坟,用一段心语,将小晶晶生父姓莫的事,另及赵悦的出走告诉了莫伟,同时焚烧了赵悦留下的信。
此时的山风更大了,吹乱了刘春的秀丽长发;雨点更密了,湿透了刘春的单薄衣衫,她美丽的秀脸上,雨水与泪水混在了一起。
回说身在蜀都“美邻居”客栈的赵悦。
当窗外哗然大作的雨声将赵悦惊醒时,已经第二天下午时分。
望着窗外的大雨,赵悦心中自有说不出的难过,因为今天正好是清明节,那边也在下雨吗?赵悦深知刘春个性,只要不下刀子,否则纵使再难也会上山,此时她为自己当初的不辞而别再次心生愧疚。
赵悦庆幸“掉包计”一事当初自己并没因激动而告诉刘春,甚至至今仍密不透风的瞒着,否则不但会加重刘春的不安与惊骇,同时也会给刘春带来深深的伤害,在特殊姐妹情中埋下重重阴影是赵悦不愿意的。
每每想到“掉包计”与早前莫伟的“开天行动”一样取得成功时,赵悦便会止不住在心里欢呼,即使是现在,与此同时,实施“掉包计”的一系列情景,重又浮现在赵悦眼前——
去年四月的一天下午,从大山里欢天喜地归来的刘春,刚进小店便情不自禁将莫伟赞助一事对赵悦说开了,赵悦克制着激动,从刘春手中接过几个白皮信封,并从其中一个没写地址姓名,也没封口的信封里,取出三张从没见过的巨额现金支票。眼前的支票便是赵悦日思夜盼了不知多久的好东西,而当“好东西”忽然出现在毫无思想准备的赵悦面前时,她只觉血管在扩张,心在扭曲般的颤动,一时间竟激动得发不出声来。
刘春碰了碰赵悦,“咋啦,一看就成傻大姑啦?”
“会是真的吗?”赵悦其实是在问自己。
“尽管我从没见过这么大金额的现金支票,但我不想去证实它的真伪,我相信。我们要尽快办好这件事情,否则时间一长就失效了,你说呢?”
赵悦答非所问,“他的字写得并不好嘛,还不如我。”
刘春:“我知道他是变着写的。人家是大书法家妈妈教出来的,肯定没错,总有一天我看得见他的正常书写。”
赵悦仍旧不解,“那这几封信他为啥要封口?都这时候了还怕我们看?!”
“总有他的想法嘛。”
“那你说他会不会在出卖自己的时候把我们也卖了?”
“啥叫卖自己又卖别人啊,你胡说些呀。”
“我总觉得事情不这么简单,不信咱们走着瞧。”
“那就走着瞧。事情不可能一次就化解,要不是莫伟还能想到光明绝不会这么做。”
“他和我们期盼的光明不同,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心手背肉不同;虽说都饿过肚子,但对挨饿的感受也绝对不同,看得见的光明不算光明,要得到光明才是真正的光明。”
刘春听后不说话了,赵悦将手中装有支票的信封放在桌子上,但内心却被那沉得像巨石一样的款额重压着。
实际上,早在第一次听莫伟说要将手中巨款投出时,赵悦便产生了不尽想法,或者叫妄想,因为她不知道莫伟将会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投出巨款,万一莫伟坚持亲自投出该怎么办,赵悦为此曾好几次想说服刘春,到时代莫伟投款却又不敢,所谓不敢不是说赵悦怕刘春,而是担心不会说谎的刘春,会无意间向莫伟说出“代投”是自己的主意而令莫伟生疑,所以赵悦只能在不甘的急躁中死等着,克制着因内心急躁与狂妄带来的折磨,顺着莫伟曾经表述过的思路,自以为是的捕捉目标。
目标一:乡小学校长陈大华。
陈大华年过半百,有近三十年教学史,家有不错的私人养鸡场及规模较大的鱼塘。
长时间来,因陈大华将相当一部份富裕钱款投给了读书难的学生,使其成了在当地小有口碑的“陈善人”,原本在本职工作上很有成绩的陈大华,曾数次婉拒上级调往区中心校任校长而留任乡小学。赵悦过去也曾听说过有关“陈善人”的一些故事,但那时多半不相信,因为自己就从没得到过谁的善顾,特别当赵悦出外经历苦难回来后就更不相信了,甚至认为善的背后多半藏恶,不然就没“假善人”、“假仁义”的说法了,但经赵悦很长一段时间对陈大华的观察,并将所有听到的和见到的作了认真对比后,她最终相信了,相信陈大华是个一心一意将自己留在基层干实事的好人,故赵悦认为陈大华不该是自己的夺款目标。
目标二:乡敬老院院长刘中忠。
人到中年的刘中忠自小是孤儿,但此人却在藠头乡乡民口中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刘中忠十三岁外出某生,十五年后腰缠万贯回来了,不久便在乡街上办起了从所未有的孤寡老人敬老院,乡、区、县三级政府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与支持,对此,有关刘中忠的“神秘传闻”也在乡街传开了——
“刘孤儿了不得,忠厚老实,十五年大苦十五年大发。”
“就是嘛,全靠事前得来个好名字,存留有中,忠心必发,从此苦尽甘来。”
“可不是的,刘孤儿外出遇贵人了,据说有贵人跟他讲‘要想过得好,终身须护老’,他现在有钱养老爹老妈了。”
……
本文为()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