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非常安静,石一凡止住了正准备通报的太监,抱着装了虎皮的包裹走进了乾清宫。
韩清宫的御案上,隆昌正在伏案手书,在离御案稍远一点的地方摆着几张案几,几位秘书郎坐在案几上摆弄着文书,或是书写什么,他们身后则是一长溜的书架。
秘书郎是大顺朝廷设置的为皇帝服务的文书秘书,名额在三到五名,品级不高,六品到从五品,是从当过一任知县以上的地方官员中麟选。
一见石一凡进来,一位秘书郎站起来就要开口,却被石一凡制止,不想这里的动静还是惊动了隆昌。隆昌抬起头来,看见是孙子来了,于是放下手中的毛笔,站起身来,道:“凡儿,手里拿的什么?”
“皇爷爷,这是给您的礼物,一张虎皮,这可是孙儿我亲手猎的,您看看。”说着将手中的包裹放在了御座前的地上。
几位秘书郎围上来,帮忙解开包裹,看着不大的包裹一解开,一张硕大的虎皮被展开,让隆昌吃了一惊:“这么大的虎皮,这得是多大的虎啊?”
“跟一头健牛差不多重。”石一凡答道。
隆昌怔了怔,摇摇头,道:“还没有听说过有这么重的。”仔细看着虎皮,又道:“这还没有什么伤痕,该不会是一头死虎吧?”
石一凡笑了起来:“皇爷爷,这头虎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俗话说,虎死不倒架,这么大的老虎如果死了,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动物敢拨它的虎须,它的皮子也会烂掉。我这是到了原始森林里,才是机缘巧合之下的猎了这头虎。”
隆昌点了点头,笑着道:“嗯,这就是了,这头虎毛发锃亮的,爷爷相信了。”蹭下来用手摸了摸,入手滑顺,手感极好,这张虎皮可算是珍品了。
“凡儿有心了。”隆昌笑咪咪的道:“能够猎杀这么大的虎,凡儿的武功不凡,昨天你三叔说要跟你切嗟切嗟,朕还怕你不行给拦了下来,现在看来,是朕多虑了。”
石一凡扶着隆昌站了起来,周边的太监过来将虎皮收好,隆昌交待道:“让尚衣监的看看,这张虎皮怎么用最好。”乾清宫的执事太监答应一声,指挥着收拾好虎皮送到尚衣监。
“皇爷爷,您先忙着,我到奶奶那里去了。”石一凡告辞一声,回到了坤宁宫。
回到坤宁宫的石一凡陪着皇后奶奶和几位娘娘,给她们讲了一些自己在林州的事,又在坤宁宫吃了午膳,看看时间还早,就跟皇后说了一声,去了太医院。
带石一凡去太医院的是坤宁宫的执事太监,名叫卢得望,五十多岁,中等身材,长得白净。一边在头前带路,一边与石一凡说话:“小王爷这边走,您是第一次到宫里,不熟悉路,奴婢给您说呀,好多人第一次来,在宫里走着走着就迷了路,把自己给绕晕了,还是要让我们给带出去了。”
“是啊,看着都差不多的房子和一样的路,要是不迷路才是怪了呢。”石一凡附合着说道。
“小王爷说得太对了。”卢得望躬着身子,不时侧身的往前走,转过了一道弯,道:“小王爷请看,前面的一个院子就是太医院。”
太医院位于太和宫的东面,是一个三进的大院落,门前还有禁军值守。石一凡来到太医院门口的时候,值守的兵士看石一凡一身郡王服饰,还有一位执事太监陪同,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敢问这位王爷,是要找人吧?小人这就为您通报。”
卢得望开口道:“这位是麒麟王,前来太医院检视,你去给太医院的院使通报一声。”
一个兵士转身跑了进去,卢得望对石一凡道:“太医院的院使叫刘士珍,今年有六十五岁了,祖传的医术,可谓是大顺首屈一指的大医家,十八年前接他父亲的手,担任这院使一职,皇上和皇后都是非常的信重。”
这边说着话,从太医院走出来三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当先一人,面色红亮,声若洪钟:“我说今天早上就有喜雀叫,原来是有贵客临门,下官太医院院使刘士珍,率两位院判恭迎麒麟王殿下。”
“太医院左院判时甘、太医院右院判宋九星拜见麒麟王殿下。”刘士珍身后的两位老先生也是拱手施礼。
石一凡拱手还礼,道:“肖景凡冒昧前来拜访,打扰各位了。”
卢得望一指跟在他后面的一个小太监说道:“小王爷,奴婢就不陪您进去了,小福会在这里等您回去。”石一凡点点头,随同刘士珍进了太医院。
刘士珍陪着石一凡边走边介绍:“小王爷,太医院负责大顺的一切医药事务,有院使一人,目前由下官充任,院判两人,时大人和宋大人是左右院判,有御医三十二人,吏目十八人,医士六十九人,各以所业专科,分班轮流侍值。
太医院在乾清宫设有御药房,还在各宫外班房侍值,这是宫值,另外在外朝的外值房设有侍值,叫做六值。
太医院共设有十一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
太医院主要负责宫里和朝廷的医疗事宜,还负责管理大顺的医官考核、选拨,医疗书籍的搜集、整理,以及医药的教授、推广。”
说到这里,几个人走过了太医院的院子,来到了院使的值房,刘士珍请石一凡坐了上位,自己和二位下属也坐了下来,然后详细地介绍了太医院的构成和管理方式。
石一凡喝了口茶,从刘院使的介绍中不难得出结论,大顺的医药管理还是做得不错的,不光是注重宫廷的医疗,对于民间的医药管理也没有放松。在林州,自己的师傅还兼任林州医局的副使,就能说明这一点。比起自己所了解的其他朝代来说,大顺要好不少。
“刘大人,听了您的介绍,我对于太医院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否带我参观一下?我想看看太医院的设施,还有御医们平时是如何进行诊治的。”
刘士珍点头道:“这没问题,小王爷请随下官来。”
随着刘士珍、时甘、宋九星三人,石一凡从前院的听值房,到中院的医科房,后院的典籍房,一一的看了过去。最让石一凡动容的是,在后院正中,有一个先医庙,里面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还有太祖皇帝御书“永济天下”的匾额。
石一凡在先医庙上香,恭敬地拜了三拜,这是人类的始祖,也是开医药先河的先贤。
出了太医院,石一凡与刘院使等三人告别,在外面等了好久的小太监小福一溜小跑的在前面带路,让石一凡对这个只有十四、五岁大的小家伙露出了笑容。
这个时代的太监极少,朝廷不允许民间自行阉割,更不会接纳战俘和奴隶,只有从小失去功能的,或者是功能性缺失的,经过层层审查才可以进宫,进宫后有专人教授、管理,还要识字。宫里有内书房,专门培养小太监,所以说太监里面就没有文盲,全识字,从内书房完成学业后,充实到十二监,从底层干起,累功升迁。
这个制度有效地阻止了民间的不法行为,让太监这个职业保持在最低限度之内,使得少数的身体残疾者有了生计,也不至于成为祸患。大顺二百年以来,从没有太监祸乱朝政之事,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太祖当初的决定是何等的英明。
不大功夫,石一凡就回到了坤宁宫,皇后正翘首以盼的等着他回来,一看见他就招呼起来:“凡儿,快过来,就等你了。”
石一凡问道:“奶奶,等我干什么?”
“你的几个兄弟来了,奶奶先给你介绍一下,过来。”皇后起身拉过石一凡,按在了旁边的锦凳上,然后一招手,从旁边过来了三个半大小子,走到了石一凡的面前。
其中一个石一凡认识,昨天见过,太子四叔的小儿子肖景泉。
另外两个石一凡猜出来了,应该是太子世子、十五岁的肖景仁,和十二岁的肖景礼。
果然,皇后的话就证明了他们的身份:“这是你四叔的老大肖景仁、老二肖景礼,还有老三肖景泉。”
三人面对着石一凡,一齐躬身行礼:“小弟见过长兄。”
石一凡站起来还礼,上前拉着肖景仁道:“景仁、景礼,不必客气,景泉昨天我们见过,今天又见面了。”说着,拉过肖景泉到自己的身边,问道:“景仁、景礼是住在哪里?”
肖景仁道:“回大哥的话,弟弟我和景礼都是住在南书房,那里有专门为皇子准备的住所,我们一般一旬回父母身边一次。”简单的回答了石一凡提问,肖景仁就退后一步,将肖景礼让到了前面。
肖景礼道:“回大哥的话,我们在南书房读书,到十八岁成年后,就要出宫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