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粒飘飘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终结者 > 扯淡篇-权谋之我见

扯淡篇-权谋之我见(1 / 1)

这是前阵子写的一篇老文,发在公众号上的,估计还有不少人没看过索性贴在宫中章节了。

最近实在太忙,这文之后,本来要有个续篇,48年还是46年,

cc系执掌的kmt机关报《中央日报》炮轰孔宋两家,但闹到这最后发现纯属误会。

《中央日报》登错了小数点……

这事情奇在最后竟然不了了之

但真没时间写,要准备双开,这本书的成绩又如此惨淡,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啊。

稍微空点写吧,其实我更喜欢写这种拆解破局类的文。

………………………………

什么叫权谋?

如何在网文中表现权谋?

挺难,老实说前者我大概还能扯谈几句,对后一个问题则没资格发言。

那就先说前者好了

什么叫权谋

我有个观点,所谓政治,便是博弈双方的交易和妥协而已。

那么权谋就是一种手段,让己方在交易中占得优势,在妥协中尽可能减少损失。

其间牵涉到的东西太多,大环境,小环境,本体,客体等等,要想直述,难度颇高。

但区区自认在民国史上略有心得,便说一桩民国旧事以资引玉罢。

现在国内所谓的四大行:

工农建中乃是80年代中期银行金融改革时所新创。

之前从56年之后,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在上海的某个角落里应该还有汇丰和东亚?两家外资银行苟延残喘。

这两家号称是银行,但却是没资格办理存取款业务的,也就是某些外国驻华机构委托其发放工资,才勉强维持其业务,而不是单纯的沦为一个驻中国办公室。

工行对城市,农行对乡村,建设负责所有基建,比较特殊的是中国银行,定位为涉外,所有与外汇有关的业务都要经其才能办理。

当然到九十年代,银行要全面发展,于是又有了工行下乡,农行进城,建行拆墙,中行上岸的口号思路。这是后话了。

为什么中行负责外汇呢?

历史渊源所致。

中国银行在49年以前,尤其是抗战前一直是中国信誉最好,规模最大的民营银行。

说明:一直到kmt政府成立中央银行之前,中国所有银行皆为私营。

中央银行成立,便改中国银行为北京(北洋)政府的央行,为特种国际汇兑银行。

这就是今日之中国银行外汇专营的历史渊源。

同时货币由中央,交通,中国三家银行发现。

可能有读者会表示,这么一来岂不是要滥发?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整个黄金十年的法币币值相当稳定,这个可以具体见我以前贴的相关单价。其间的具体理论和实现机制比较复杂有机会专写一篇好了。

今天说说中国银行在北伐成功后的一些事情。

那是中国银行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个叫张嘉璈,一个叫冯耿光。

照例先八卦一把,张嘉璈有个妹妹叫张幼仪,张幼仪的前夫是徐志摩。

嗯,就是《人间四月天》里刘若英饰演角色的原型。

张幼仪蛮厉害的,苦恋徐,但被抛弃后自强不息,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女子银行。

微信鸡汤号总把这事儿反复提,但如果没有张嘉璈这个哥哥,张幼仪本事再大也开不了银行。

冯耿光么,嗯嗯。

号称是梅兰芳身后的男人,具体怎么理解,你们自己去想,我话只能说到这儿。

在28-31年,中国银行的存款,放款,以及发行货币总数,占了,中央、交通、中国三行的60%以上。

是实打实的中国第一银行。

但北伐成功后的kmt政府,自然是无法容忍中国、交通二行的的非公有性质。

而是想尽办法,将其国有化,之前一波波的试探做法都被,张、冯二人联手抵制。

最终到35年,老蒋和他姐夫舅子-孔祥熙宋子文联手放大招。

新发一亿元国债,其中部分作为资本金入股中国、交通、中央三行。

这个计划由孔祥熙提出,老蒋批准,但行政院长汪精卫却一无所知,张嘉璈冯耿光自然是更不知道了。

而孔祥熙的借口也非常好听“此举完全为增厚银行资本,以便通融资金,安定市面,,中央,中国,交通,向为工商界通融资金之中心,唯博施济众,难于应付,故政府发行公债,以充三行资本”

当汪精卫知道消息后以行政院长身份急电老蒋,要求谨慎行事。

不管汪此举是否有党争意识,但其思路和方式是完全对头的。

中央政府以尚未发行的公债强行入股民营银行与强盗行径无疑。

但蒋意志已决,反而倒打一耙认为中国、交通两行不在中央管辖之下才是金融乱象的源头。

这是实实在在的说瞎话,一来当时的金融混乱主要是“白银法案”和发行法币替代银元流通所致,二者都是好政策,但实行中有问题那是常理,将其归咎于中交二行是典型的攀诬。

其次,市面上中交二行纸币受欢迎的程度远超中国银行。

《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经典对话:

“那末,换中国银行的吧”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的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想要吃官司!”

一来一去两句,非常清楚点明了,官办央行,和民间老牌银行的差距。

……

现在都知道信用的重要性,公民要有信用,政府更要讲求信用。

尤其是中央财政就是靠信用吃饭的,美国国债利率才2.x%却为啥那么好卖?

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美国政府的信用ok,所以才有中日欧联合抢购。

反过来委内瑞拉国债目前利率在30%,但谁会去买?

就是这个道理。

老蒋在中央银行牌子做塌掉后,只能另辟蹊径。

这一亿元公债入股后。

官股的份额便超过商股。

这就是耍流氓了,用全国的钱去强行占据民营银行的大部分投票权。

消息公布,自然群情汹汹。

中国银行股东们直接怒了,打算要硬肛中央政府。

此时,老蒋之前的布置见了效果,早先蒋就通过各种手段向张,冯施压,以表决绝之态。

在此压力下二人屈服了,部分收归国有,总比银行彻底完蛋好。

张反过来在股东大会上劝说众人接受现实。

张,冯几经抵抗,但回天乏力,黯然辞职。

这就是政治权谋的第一步,以势压人,以政府之名,假借全国之力巧取豪夺民间资产。

优秀的权谋类网文多能写到这一步。

但之后老蒋玩的一手着实漂亮。

张嘉璈在金融界有这无与伦比的威望和资历,这样一个人被夺了产业后自然与南京政府心生罅隙。

此刻汪精卫派系也在蠢蠢欲动,而汪派是缺少真正的财政大将的。

这点从后来汪伪政府的班底就能看出,金雄白和周佛海这俩文人去搞金融,简直是……

为了避免张嘉璈全面倒向汪精卫。

老蒋施展出强大的政治羁縻手腕。

张本为中国银行总经理,辞职后老蒋便任命他为中央银行副总裁。

张坚辞不就。

随后,老蒋又表示可以将实业部长一职让与其。

注意,此时的实业部长乃汪系大将陈公博!

陈公博这个人,我在乱世评弹里也讲过,非常复杂的人物,聪明绝顶、恃才傲物,做人做事全凭一己之性,有古之游侠儿风范。

他当实业部长早就有很多人看不惯,但老蒋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撤换。

此时张嘉璈便是替换的最佳人选!

委员长慷他人之慨这手玩得实在漂亮。

委员长在给哈哈孔的电报中道“实业部事以先任公权(张的字)为妥,如此时由子文兼任,则更为众矢之的,而于政局亦必生变化,更多不测……(由张出任)则,于公权方面亦可略予以面子,不使其不安也”。

张也是老狐狸当然知道其中奥妙,自然不愿意当枪也就婉言谢绝。

随后中央信托局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老蒋任命张为局长。

应该收老蒋这个任命还是比较公道的,毕竟也是一个准央行级别的机构。

但之后又有了幺蛾子。

张也感觉到了诚意,答应上任。

但希望能将中国银行总账室主任刘攻芸借调来任副局长。

这也是应有之意。

带个用惯了的手下,也是正常。

但有人不高兴了。

谁?

孔祥熙。

这厮随即又调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经理寿毅丞中国银行业务局副局长!

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张嘉璈马上闻出了里面的味道不对。

金融财政一把手宋子文是个极其小气的人!

而且宋还是中国银行的新任董事长。

张认为宋肯定会误会对寿的安排也是出于张的意图。

果然宋大发雷霆,认为张虽然离开中国银行但依然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体系。

张无奈只得给孔打电话,希望其在其间圆转一二。

孔则表示此事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就这样,信托局的任命也黄了。

之后,老蒋派张群,黄郛做说客,希望张接任实业部或者驻日大使一职。

能请出这两人,说明老蒋已经很给面子了,这二位不但是他把兄弟,更是政学系供奉的镇山老怪。

张皆不受。

最后几经过商议后,由卢作孚出面劝他担任铁道部长一职。

此时张见老蒋三番五次抛出橄榄枝,也深感其意,决定就任。

如此总算是一个还算圆满的局面。

站在蒋介石的立场,他强行收掉中国、交通两行,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也未尝没有道理。

之后对张的处理也是给足面子。

尤其是铁道部长一职,不但实职,而且发挥了张在理财上的专长。

为之后的铁路债券融资和铁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可以看到这才是一个相对正常的政治权谋。

政府和张之间,相互博弈、交易,最终进行各种利益交换。

张付出了中国银行的代价,但政府拿出了铁道部长作为补偿,同时蒋作为政府首脑也给足了张面子。

其间孔祥熙的搅局也是神来之笔,充分利用了宋子文暴躁易怒不能容人唯我独尊的个性,轻轻巧巧,打着为张好的旗号,一个小小的副局长任命就搅碎了这一切。

……

我这本书里试图呈现的也就是这种样式的政争,看上去很平淡,甚至几句话就能交代清楚。

但拆开了看,每个人都是按部就班,每一步都是严格思维后的产物。

补充说明一下,孔祥熙玩那手的前因后果。

首先,作为蒋手下两大财政金融大将。

宋孔一直明争暗斗,其实细算起来,论学历,宋是哥大博士,孔是耶鲁硕士,这就差了一截,论背景孔虽然是山西人,但经过清末一轮巨变后,山西票号早就不复当年之勇。

反而是宋背后的江浙财团和部分粤地资金更有势力。

但宋的问题在于恃才傲物,完全西化,导致他在kmt官场中不得人缘,反之哈哈孔倒是八面玲珑,一时间竟然扳回几分来。

宋孔矛盾的最激化处便是对于中国银行的控制,孔任财政部长,宋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孔直接插手调了个张嘉璈的亲信进入总行关键部门,本身就是重大的逾矩行为。

难怪宋暴跳如雷。

在孔的角度看,如果宋反对,那他也就作罢,反正他是财政部长适当伸伸手试探一下也在职责其内,别人没法说什么。

如果宋不反对,那么他等于在中国银行高层埋下一颗自己的钉子,并且证明了他的财政部有对中国银行的人事任命权,先例一开后患无穷!

难怪宋要跳。

至于抗涨暴发后,孔宋围绕中国银行的角力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尤其是孔试图二次增发官股,重演那一幕。

然而,对手是Tv宋,背后同样是老蒋。

要能得手就怪了。

同时宋和戴笠私交甚笃,此二人和宋蔼龄却水火不容。

讲到这里再插入一段往事。

史迪威的事情。

蒋对史迪威不满,便密令宋子文在美国发动游说活动,将史调回。

宋也完成了任务,基本上美国政府已经默认撤回史迪威。

但宋蔼龄宋美龄却另有考虑,建议史迪威留任,甚至史还在宋美龄的陪同下去蒋处表忠心。

这事情上很难说蒋介石和宋家姐妹谁对谁错,双方都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蒋要上下一心,宋氏姐妹要中美和睦,而且史迪威虽然毛病一堆,但私德却不错,不像政客那般无法琢磨。

结果,蒋犹豫了。

宋子文回国述职时,两人因此大吵,宋摔门而出,声震全楼。蒋介石则摔了饭碗。。。。

站在宋的立场上确实是要双脚跳了,一开始蒋要撤换史迪威,宋不赞成,后来蒋坚持,宋在美国花大精力发动院外攻势完成了任务,结果蒋有退缩了。

这让宋的努力付诸东流之外,对其今后工作的开展也极为不利。

何况他此时与宋蔼龄的关系已经极其恶化,知道她在其间的动作后,自然更忍不住。

关于老蒋当日究竟摔了什么东西,现在也莫衷一是。

说摔碗的是唐纵日记。

钱昌照说则是拿起两盒电影胶片砸向宋,宋子文回家后气的把所有和蒋的合影全部打碎。

陈克文听到的传闻则是,宋质问蒋“你究竟是要独裁还是要民主,要民主我还能讲几句,要独裁我就不说话了”

蒋极其愤怒反问“还有比你更傲慢的么”随即摔个玻璃杯。

以上都是八卦野史集萃。

接下来我们看看老蒋日记是怎么说的。

呃……

鉴于太长,而且半文不白打字麻烦就不引述了。

大意是:我委员长德高望重,不计前嫌,训斥了史迪威,这小子也认错了,我还告诉他,要是在不服管就调你丫回国,那样对你就没有任何好处,史迪威彻底认怂。

这实在是抗战成败的重要关头啊!

但是宋子文这厮,却和史迪威有私仇,总是不能完整翻译史迪威的话。讲到最后,竟然还后悔对我太忠诚,并表示以后不能相互共事了。

我让他滚。(余乃愤怒难禁,严厉斥责,令其即速滚蛋,大声作逐)

省略翻老账若干。

……

10月18日,宋子文陪同蒙巴顿见老蒋,老蒋竟然让宋美龄吩咐Tv宋先离开,否则就不见基佬蒙。

关系可见一斑。

后来宋子文的小弟宋子安来见老蒋希望能原谅他大哥一次,虽然老蒋美玲都很喜欢这个小弟弟,但无效。

之后宋子文的日子难过,中国银行落入孔祥熙之手,本人也被冷藏。

之后开罗会议,作为外交部长的宋子文竟然不能参加,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但和十年前不同,当时他挨了一记耳光,还能挂冠而去,因为老蒋手里没人只能用他。

但今天他只能向委员长低头。

但怎么低也是讲求的,亲自道歉,显然不行。

拜托美玲,做哥哥的又不愿意。

写到这儿忽然觉得,要是架空个位面,写个民国宋氏骨科应该挺好玩啊。

言归正传,后来他亲信吴国桢给他出个主意,写封道歉信嘛,又正式又体面还能显得郑重其事。

办法是不错,但问题来了。

TV宋是纯西化教育,回忆录或者公文都是用英文写的,让他写汉字,基本是要他命。

怎么办?

吴国桢好人做到底。

索性给他推荐一位大才。

委员长侍从室秘书陈芷町。

号称江西第一才子,得杨永泰欣赏入侍从室,之后跟着陈布雷做案牍工作……

这份履历也是民国绝无仅有。

老蒋49年下野的文告就是他写的。

陈果然大才子,一篇文章写得恳切异常,却也保留了尊严。

照例,半文不白,不做抄录。

老蒋见信后在日记中写道:“自10月痛斥子文以后,始终未准其来见。昨日来函表示悔悟,求见迫切,余乃从亲属与内子之恳切要求,并为慰父母亡灵,故在孔寓(耐人寻味哦)与之相见,当观察其一斛事实如何也。如果能真诚觉悟,公私皆蒙其利也。”

这才是历史……

最新小说: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催昭嫁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我的女友是诡异 霓裳铁衣 公主万福 三国美色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